戒有持犯开遮, 欲求受戒 , 首重行愿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来已略说衣钵名相,今将受戒的要义,约略说说,你们要留心谛听。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佛所制戒,以要言之,大分三种:(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二)出家戒,谓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道俗通行戒,谓菩萨三聚戒。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
(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当发上品心。
戒行者,得戒体已,于日用中,动静云为,任运止恶,任运修善,顺本所受,不越毗尼。则世出世间,一切行门,无非戒行,并非离一切行外,别有所谓戒行者。

戒相者即佛所制诸戒
于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轻重开遮之别。
持者以顺受体为名,分止持作持。犯者以违受体为名,分止犯作犯。
其他轻重开遮等,各须研习律藏,现在不能细说,此等名为戒相。
上来所说,虽分四种,其实是一。轨凡从圣,名戒法。总摄归心,名戒体。三业造修,名戒行。览而可别,名戒相。
大小乘戒之同异
十诵律等结犯不约心论,须动身口,方成犯戒,此是正小乘戒。四分律结犯则约心论,若以后念还追前事,即成犯戒,此是通大乘戒。菩萨戒最重约心,结犯,微纵妄心,即为犯戒,此是正大乘戒。故大乘初念即犯,四分次念乃犯,十诵等要动身口才犯。此等分齐,不可不知。
三归五戒
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故三归五戒,对于在家出家,皆极重要。(惟淫戒,在家戒邪淫,出家全戒淫,须善分别。)三归者,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一、归依佛。佛者梵言具名佛陀,华译“觉者”。就是觉悟了一切事物,相生相灭之因果关系,更在那无限复杂之因果事相中,发见此因果的必然秩序,如发现十二因缘之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的必然序列等,从而证悟了事理的真相。为悲愍众生未明此真相,致沉沦生死苦海故,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循着那必然的理则来改善生活,纠正思想,轨正行为,使之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便叫觉者。
然则佛所觉悟之真理是什么呢?无上觉道,本不可以言说形容,且略举一义说之。所谓诸法缘起性空:
诸法者,一切事物。缘者包括亲因助缘。缘起者,诸法生起,是假众缘和合而成,如稻谷是种子、田地、肥料、雨露、阳光、人工等众缘和合而生。
性者,或言体,谓诸法体性,各各本自如此,永恒不变,不待众缘和合的意思。
所以佛法并不是什么造物主,而是发现一切事物生灭相续底理则的哲人。也不是什么神,而是充满大悲心,愍念众生苦难,以无我的精神,为众生谋福乐的伟人。他一生之中,化导众生,破除迷信,教令出染返净,舍迷归觉,未曾少有休息。
三、归依僧。僧者梵言僧伽,华译和合众,多人和合共处,志同道合,同修自利利他之行者。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戒具戒三聚戒
比丘应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常行三百四十八戒。禁防三毒,调伏七支,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毒者,贪嗔痴。七支者,即身口七支。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三千威仪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各具足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威仪,过去具足,现在具足,未来具足,是为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者,于身口七支,各具足三千威仪,而成二万一千,于贪嗔痴及等分(以贪起,余二随起,嗔痴亦然,故曰等分)四烦恼中,净无毁犯,是即八万四千细行。言八万者,举其大数。
关于戒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诸位说明的。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绩纺等戒,我们现在耕田织布,是不是犯戒呢?我们要知道,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两种。首篇波罗夷罪是性戒,此是根本戒,犯者不通忏悔。其余大都是遮戒,犯者可以忏悔。又有轻重开遮等别,研寻律藏便知。
性戒者,体是违理,无论佛制与不制,若作均犯罪,如杀盗等是。遮戒者,佛未制前造作无罪,自制以后,若作方成犯,如掘地纺织等。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种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或因时制宜的。如掘地纺织等戒,是因避世讥嫌而制。因当日印度社会,以乞食乞衣,一心修道为出家人本分事,若自己营谋衣食,便招世讥嫌,佛因之制此等戒。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受持遮戒,贵在遵循如来制该戒之本意,不在于死守条文。若得佛意,虽与条文相违,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虽遵守条文,亦成犯戒。但亦切不能以此借口,而将如来所制戒律,一概抹杀。各宜深入律藏,神而会之。
菩萨戒者,总摄为三聚。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严护,慎而不为。
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即是犯,顺教奉修,永不退悔。
以四无量为心,四摄为行。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满,悲能拔苦尽,喜谓喜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舍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四摄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摄者,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因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示现,使同其所作而沾利益,由是受道。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又菩萨发心时当发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须断除我爱,殉己为众,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苦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烦恼未断。烦恼由根本发生枝末,重重无尽。所言根本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碍、昏沉、散乱、谄曲、诳妄、无惭、无愧等无数枝末。但烦恼虽多,总不出我法二执。众生不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妄执此身心以为实我,分别诸法以为实法。由是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设教,应病与药,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尽烦恼。我们应该依教修持誓愿断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声明,明言语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明医术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即所谓论理学;五内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
结 劝
临期入坛,当受戒时,汝等各须虔礼诸佛菩萨,慈护加被,诸天龙神,监坛护戒,我为汝等作法回向。汝等应各在本处,清净三业,披沥一心,二六时中,如法礼忏。当勇猛精进,慎勿贪眠好吃,自致失利。又不可辛苦太过,以致生病。可以调适端坐,所谓“端坐念实相”,实相即本心,本心即佛。如妄念不生,则戒净,戒净则定生,定生则慧发。佛说一大藏教,即戒即定即慧。若得其本,则不患其末。诸位如能依此而行,即不失为本坛戒子,亦乃不负我所期望。唯愿大众,共奋勉之!外来的明天欢欢喜喜回去,各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