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有持犯开遮, 欲求受戒 , 首重行愿

2018年08月05日14:23 佛教智慧 3,080次浏览 1条评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来已略说衣钵名相,今将受戒的要义,约略说说,你们要留心谛听。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佛所制戒,以要言之,大分三种:(一)在家戒,谓五戒八戒;(二)出家戒,谓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道俗通行戒,谓菩萨三聚戒。

 今诸位欲求受戒,首重行愿。行者行持,即依戒而行;愿者发愿,即四弘誓愿。行愿相资,方成妙用。佛制戒律,无非使众生断除习气毛病,令止恶生善,背尘合觉。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由是戒故,佛法得以住世,僧伽赖以蕃衍。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之分。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八万无量律仪等,皆名戒法。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

 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心分下中上三品:

(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

(二)中品心。于正受戒时,心缘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缘境上,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是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

(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时,心心相续,见境明净,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是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当发上品心。

 又当受戒前,应先究心缘境之宽狭,然后才可以立志高远,见相明白。若不预先深究,法相尚且虚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发,则虚受费功,徒劳一世,大须留意。

缘境虽多,不外情与非情两种。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人类鱼虫鸟兽等。非情境就是一切无生命的矿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药用具等。众生造恶,皆因迷著前境。如见财物起盗心,见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恶业固由境起,善业还从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为发戒之正本。如淫杀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发。盗妄等依情与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与非情境而发。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发戒之因。若能兴广大慈护之心,遍缘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发如上三大誓愿,与彼戒法相应,领纳在心,尽寿护持,是即上品戒体。

戒行者,得戒体已,于日用中,动静云为,任运止恶,任运修善,顺本所受,不越毗尼。则世出世间,一切行门,无非戒行,并非离一切行外,别有所谓戒行者。

戒相者即佛所制诸戒

于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轻重开遮之别。

持者以顺受体为名,分止持作持。犯者以违受体为名,分止犯作犯。

 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戒体,禁防身心,不造诸恶,是名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是名持。持由止成,即非法恶业,不当行即不行,是名止持。

作持者,勤策身口意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是名作。作而如法,顺本所受戒体是名持。持由作成,即如法善业,当行即行,是名作持。

 止犯者,痴心怠慢,行违本受,于诸胜业,厌不修学,是名止。止而有违,反彼受愿,是名犯。犯由止成,即胜业当行而不行,是名止犯。

 作犯者,内具贪嗔痴慢我见等毒,鼓动身口,违理造境,是名作。作而有违,污本所受,是名犯。犯由作成,即恶业非法不当行而行,是名作犯。

其他轻重开遮等,各须研习律藏,现在不能细说,此等名为戒相。

上来所说,虽分四种,其实是一。轨凡从圣,名戒法。总摄归心,名戒体。三业造修,名戒行。览而可别,名戒相。

 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戒相者,即是戒法之相,复是戒体之相,又是戒行之相。盖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行人最要深研戒相。

此所谓戒相者,即是律中所明持犯等相。持犯等相虽多,不出心境。盖恶业,非境不起,非心不成。善戒也是非境不发,非心不生。故南山律师说:“未受已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是故得戒者,即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诸位发心受戒,于此须善用心。

大小乘戒之同异

 戒本有大小二乘之分。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大乘。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弥、沙弥尼十戒等为小乘,然虽小乘,若受戒者发上品心,即得受上品戒。此上品戒体,与大乘三聚戒体相当。如随持一戒,禁恶不起,即摄律仪;用智观察,即摄善法;无非将护,即摄众生。故小乘亦通大乘。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是也。

然声闻戒本为制身不犯,菩萨戒则为制心不起,故于结犯大小各有不同。 

十诵律等结犯不约心论,须动身口,方成犯戒,此是正小乘戒。四分律结犯则约心论,若以后念还追前事,即成犯戒,此是通大乘戒。菩萨戒最重约心,结犯,微纵妄心,即为犯戒,此是正大乘戒。故大乘初念即犯,四分次念乃犯,十诵等要动身口才犯。此等分齐,不可不知。

三归五戒 

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故三归五戒,对于在家出家,皆极重要。(惟淫戒,在家戒邪淫,出家全戒淫,须善分别。)三归者,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一、归依佛。佛者梵言具名佛陀,华译“觉者”。就是觉悟了一切事物,相生相灭之因果关系,更在那无限复杂之因果事相中,发见此因果的必然秩序,如发现十二因缘之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的必然序列等,从而证悟了事理的真相。为悲愍众生未明此真相,致沉沦生死苦海故,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循着那必然的理则来改善生活,纠正思想,轨正行为,使之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便叫觉者。

然则佛所觉悟之真理是什么呢?无上觉道,本不可以言说形容,且略举一义说之。所谓诸法缘起性空:

诸法者,一切事物。缘者包括亲因助缘。缘起者,诸法生起,是假众缘和合而成,如稻谷是种子、田地、肥料、雨露、阳光、人工等众缘和合而生。

性者,或言体,谓诸法体性,各各本自如此,永恒不变,不待众缘和合的意思。

 空者切不可误会空无所有,只是说,无论某一事物的生起,必待众缘和合,本无所谓永恒不变的固定体性。既无永恒不变的固定体性,佛法就名之曰空。故西天十四祖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即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以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事物空无所有,而是说其没有永恒不变的各别体性。

所以佛法并不是什么造物主,而是发现一切事物生灭相续底理则的哲人。也不是什么神,而是充满大悲心,愍念众生苦难,以无我的精神,为众生谋福乐的伟人。他一生之中,化导众生,破除迷信,教令出染返净,舍迷归觉,未曾少有休息。

 二、归依法。法者简略言之,指事物的真相,和行为的正轨等而言。行为的表现,关系于人类的道德。行为邪正,善恶乃分。但善恶之判,每因各人之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异。故欲得道的确实标准,必须按一切因果事相中的必然理则来权衡,也即是说要依照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来判断。如昔日印度社会分婆罗门族(梵志)、刹帝利族(王种)、吠舍族(商贾)和首陀族(农人)四姓,其阶级与族籍制度之分极严,贫苦大众都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过着非人的生活。但大家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释迦牟尼佛于雪山成道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了知缘起性空,有情机会均等,一切都可以成佛,得出了四姓平等的确切结论。喻如众流入海,无复河名。于是力主平等,严斥阶级。这就是以事理的真相,来作道德标准的例证。

三、归依僧。僧者梵言僧伽,华译和合众,多人和合共处,志同道合,同修自利利他之行者。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戒具戒三聚戒

上来略说三归五戒,现在说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及菩萨三聚净戒。十戒具戒多属自利,惟求自己解脱,故不必燃香表示。菩萨戒多属利他,准备拾身救世,故先须燃香供佛。出家沙弥、沙弥尼,得预戒品,须内修慈和,外着缁衣,与世俗异,居止行动,皆尚威仪法则。勤学沙弥、沙弥尼律仪,慎莫放逸。

比丘应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应常行三百四十八戒。禁防三毒,调伏七支,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毒者,贪嗔痴。七支者,即身口七支。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三千威仪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各具足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威仪,过去具足,现在具足,未来具足,是为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者,于身口七支,各具足三千威仪,而成二万一千,于贪嗔痴及等分(以贪起,余二随起,嗔痴亦然,故曰等分)四烦恼中,净无毁犯,是即八万四千细行。言八万者,举其大数。

关于戒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诸位说明的。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绩纺等戒,我们现在耕田织布,是不是犯戒呢?我们要知道,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两种。首篇波罗夷罪是性戒,此是根本戒,犯者不通忏悔。其余大都是遮戒,犯者可以忏悔。又有轻重开遮等别,研寻律藏便知。

性戒者,体是违理,无论佛制与不制,若作均犯罪,如杀盗等是。遮戒者,佛未制前造作无罪,自制以后,若作方成犯,如掘地纺织等。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种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或因时制宜的。如掘地纺织等戒,是因避世讥嫌而制。因当日印度社会,以乞食乞衣,一心修道为出家人本分事,若自己营谋衣食,便招世讥嫌,佛因之制此等戒。

 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各处不同,必须因地因事因时以制宜,决不能墨守绳法。故五分律中佛说:“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不得不行。”故当日百丈祖师,以中国与印度,环境不同,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美举。佛如降生此时此地,决不会制掘地纺织等戒的。所以我们耕田纺织,并不是犯戒的事情,望诸位于修持中,切不可废劳动,于劳动中,也不可忘修持,两者是可以兼行并进的。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受持遮戒,贵在遵循如来制该戒之本意,不在于死守条文。若得佛意,虽与条文相违,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虽遵守条文,亦成犯戒。但亦切不能以此借口,而将如来所制戒律,一概抹杀。各宜深入律藏,神而会之。

菩萨戒者,总摄为三聚。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顺教严护,慎而不为。

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即是犯,顺教奉修,永不退悔。 

三、摄众生戒。亦名饶益有情戒,谓无生不度。

以四无量为心,四摄为行。四无量者,谓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满,悲能拔苦尽,喜谓喜庆众生离苦究竟,乐法满足,舍谓令众生行佛行处,至佛至处,方生舍心。四摄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摄者,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因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示现,使同其所作而沾利益,由是受道。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又菩萨发心时当发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须断除我爱,殉己为众,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苦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烦恼未断。烦恼由根本发生枝末,重重无尽。所言根本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碍、昏沉、散乱、谄曲、诳妄、无惭、无愧等无数枝末。但烦恼虽多,总不出我法二执。众生不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妄执此身心以为实我,分别诸法以为实法。由是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设教,应病与药,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尽烦恼。我们应该依教修持誓愿断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声明,明言语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算历等者;三医方明,明医术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诠考真伪之理法者,即所谓论理学;五内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语名菩提,又译曰觉。觉者自性灵觉也,此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圆成,个个不无。诸佛圣人,示生世间,作人天之导师,后世之模范,指示众生,若离妄想执着,即可成佛。六祖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我们应该舍迷归觉,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广也,深则竖穷三际,广则横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满足。菩萨当发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动不摇,尽未来际勇猛勤修。 

虚云不过秉宣佛制,教诫后来。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汝等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过去七佛及一切诸佛为尊证;十方菩萨为引礼引赞及为汝等同学伴侣;我虽受请,但为汝等教诫法师,故曰秉戒和尚。

结 劝

临期入坛,当受戒时,汝等各须虔礼诸佛菩萨,慈护加被,诸天龙神,监坛护戒,我为汝等作法回向。汝等应各在本处,清净三业,披沥一心,二六时中,如法礼忏。当勇猛精进,慎勿贪眠好吃,自致失利。又不可辛苦太过,以致生病。可以调适端坐,所谓“端坐念实相”,实相即本心,本心即佛。如妄念不生,则戒净,戒净则定生,定生则慧发。佛说一大藏教,即戒即定即慧。若得其本,则不患其末。诸位如能依此而行,即不失为本坛戒子,亦乃不负我所期望。唯愿大众,共奋勉之!外来的明天欢欢喜喜回去,各自修行!

一条评论
  • cialis for daily use

    2024年2月28日 03:19

    Wonderful goods from you, man. I have understand your stuff previous to and you
    are just extremely magnificent. I actually lik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here, really like what you are saying and the way in which you say it.
    You make it enjoyable and you still take care of to keep it
    smart. I can’t wait to read much more from you.
    This is really a tremendous web sit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