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论

2018年05月07日21:19 佛教智慧 8,644次浏览 没有评论

佛教说因果是因缘果。

释义

就是说:我们种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产生善报,只有等到缘份到了才能得到善报的结果。正如农民种果树有的一年开花结果,有的多年开花结果;缘是一种条件,好比我们种下一粒种子,必须给予一定的水份,肥料,温度才能结出果子。佛教对因、果有分别、详尽的分析。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

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能作因

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

俱有因

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又称共因,是指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

同类因

又作自分因、自种因,是指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

相应因

是指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另外,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

遍行因

又称一切遍行因,是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

异熟因

又称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

果是指因缘而生、因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果报的种类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佛教认为,六因得五果。

异熟果

异熟果,即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

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 或指依上中下品的善业和恶业将会转入三善趣和三恶趣。多病的人身,从多病言,是感受等流果,从人身而言,是异熟果。从二者的法相看,并非交织在一起。

等流果

梵语nis!yandaphala。又作依果、习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

增上果

增上果,即因助而生增上缘,依增上缘所得的结果。又指能作因所得的结果,即依助业之增上力所生的结果,亦即藉业余势而显现的结果。又能作因与增上果有宽狭之别。

士用果

士用果,梵语purus!aka^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之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称为士用果。

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

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俱舍论卷所谓由‘俱有因、相应因’之作用所得之果,亦相当于今所说之士用果。

离系果

依涅槃之道力而证之者。涅槃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证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

影响

佛教因果论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力,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佛教因果的影响。比如“自作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因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报应不爽”、“在劫难逃”、“香火因缘”、“一面之缘”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